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“强筋壮骨”

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,“强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。”“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,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。”随着“健康中国”战略的深化推进,基层医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,但中医药人才短缺、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仍是制约基层医疗高质量发展的瓶颈。如何让中医药人才在基层“大显身手”,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建言献策的核心议题。

一个行业的繁荣,离不开优秀人才投入其中。当下,传统中医疗法如拔罐、针灸等,因其操作简便、疗效显著,在基层医疗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潜力。尽管这些技术易于实施,但要确保治疗效果,医务人员仍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。因此,强化对基层医疗人员的培训与指导,使其能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疗法,是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质量与水平的核心举措。

破解人才困局,需构建“政策引才、教育育才、机制留才”的生态系统。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孙达认为,一方面,可考虑从招生和定向培养方面着手,拓宽基层中医药人员来源,针对偏远地区和基层医疗需求,设立多种定向培养计划,另一方面,相关部门可通过专项津贴、专门职称晋升通道等方式,鼓励优秀中医药人才到基层机构支教或轮岗,或到基层任职任教。

如今,基层医疗的变革正从“外部输血”向“内生造血”转变,一场以人才、技术、科技为核心的系统性重构正在加速。这就需要通过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基层开展培训、示范和指导工作,有效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中医药服务能力,才能为广大基层患者提供更加全面、安全的中医药服务。

在全国政协委员、湖南医药学院院长何清湖看来,基层医生需具备中西医结合全科诊疗能力,做到“无病擅防、小病擅治、大病擅识、重病擅转、慢病擅管”,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。

“当下,要推动乡村医生进行‘从有到优’的转变。”全国人大代表、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徐晓婵建议,通过团队化管理方式择优培养一部分人才,或通过上级医院全科医生下沉等方式,在基层全面建立以优质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家庭医生团队。

全国政协委员、中日友好医院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副主任张洪春建议,要优化基层医疗卫生健康人才培养结构及布局,通过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等项目,培养造就一批基层中医药实用型人才,为实现“一般病在市县解决,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”提供中医药服务保障。

在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方面,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基层医疗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全国人大代表、好医生药业集团董事长耿福能指出,AI作为工具,应该用来提高基层医生的医疗技术,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服务。如今,他推动的好医生集团“互联网云医疗平台”已覆盖全国60万家基层医疗机构,通过建立检验科、影像科、病理科、药剂科及中医特色疗法“四科室一特色”,将AI辅助诊断系统嵌入基层诊所,显著提升了诊疗标准化水平。

当下,唯有以科技创新为引擎、以人才为根基、以政策为保障,才能让中医药在基层“扎得深、用得好、传得远”,真正实现“小病不出村、健康有‘医’靠”的愿景。这一过程中,中医药不仅是传统智慧的传承,更是现代化进程中破解基层医疗困局的“中国方案”。(本报记者 张霄)

(转自中国中医药网)

推荐

  • QQ空间

  • 新浪微博

  • 人人网

  • 豆瓣

取消
  • 首页
  • 投稿热线
  • 位置
  • 会员